村网通总站 穆庄村 421140.nync.com 欢迎您!
愿标题:聊城这个村最好的42间房,71年前曾给刘邓大军做医院
郝楼村,位于阳谷县城西北部、大布乡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处。
解放战争时期,这里是刘邓大军渡黄河时的后方根据地,伤病员在此接受治疗康复后再上战场。当地村民说,当年在此工作的医生技术高超,为老百姓治病从不要钱,军民之情血浓于水。
这里曾是一个“战地医院”
据“郝氏碑文”记载,明初洪武年间,郝姓由山西洪洞迁居谷邑城北高家庄。始祖让于明万历年间,又由高家庄迁居此地。世业日盛,子孙渐多,盖一楼房,故取村名郝家楼,简称郝楼。
该村是聊城重点革命老区村。本文图/记者 张目伦
郝楼村是聊城市重点革命老区村之一。该村村民苏清亮出生于1938年,今年已是80岁高龄。这位1961年入党的老党员回忆说,当年设立在村子里的部队医院,名叫前防第三分区医院,又称哈利生医院,其中一名姓冯的大夫技术最好,且医德高尚。
苏清亮说,1947年,刘邓大军渡河南下,途经郝楼,部队领导经过认真考察,选择郝楼为后方根据地,把最优秀的哈利生医院设在了这里。当医务人员进驻后,郝楼人兴高采烈,把最好的42间房屋让给了医院,并把家中最好的粮食、衣物、鞋袜及骡马等主动提供给部队官兵及医护人员。
当时,医院设有门诊室、手术室、医务室,就在地主郝道学家。这个院子位于村的正中央,前后有三个院,从南往北进入,依次是4间南屋,东、西屋各有4间,中间是腰房,穿过腰房再往里走是主院,东、西屋也是各有4间,堂屋是3间。主院后面还有一个小院,住着长工等人。而其他村民的房子,都做了病房,伤兵多的时候,就躺在磨道、柴房里。村民思想觉悟很高,白天从部队领到东西,晚上再送回去。
苏清亮展示兵役证。
苏清亮说,当年打阳谷时,解放军的装备还比较落后,敌人是长枪大炮,而我军“重火力”只有骡子拉着的小山炮。不过,这里是一个大后方,群众基础好,伤兵得到很好的照顾,即使敌人军机来袭,也未造成新的伤亡。当时的做法是,村民将伤兵隐藏在村附近的树林里,并让他们抱住白杨村,使二者就像融为一体,不仔细看,根本发现不了。
当然,由于受伤较重、医疗条件所限等原因,不少伤兵不幸牺牲,村民们就把他们埋葬在村西北1公里处一空旷地,并把每位烈士的名字写在木牌上插在坟前。不过,其中一些坟后来并无人来迁。
战地医院造福不少当地百姓
斑驳的青色砖墙、露出墙面的房梁、老式的木质窗棂、朽掉底边的木门,还有那拱形大门和飞檐式排水孔等,都像一位沧桑的老人,静静地坐在树枝如虬龙般的老枣树下,虽默不作声,但写满故事。郝楼村党支部书记郝继文告诉记者,像这样的老房子,已经不多见了,目前村里仅存有两三处,属于个人的房产,且都有村民居住。
这里的房子曾作为病房。
在一户村民家中,记者在其东屋南头发现一个石槽,房主说,这是当年喂骡子用的,已经闲置多年。
当年,很多伤病员就住在这座院子里,他们与群众打成一片,培养起深厚的军民感情。
村民郝玉贞说,本村村民郝兆铭是他的四爷爷,当年因部分肠子坏死,疼痛难忍,于是找到了医院。在没有特殊设备的条件下,冯大夫立即进行了切除转换手术,并且分文不收。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,仅8天时间,郝兆铭就出院了。全家十分感动,为表谢意,郝兆铭把自家养的两只老母鸡送到了医院,但被医院领导婉拒。郝兆铭恢复后,身体状况良好,还可以参加重体力劳动,直到98岁得以善终。
对此,苏清亮也深有体会。他说,在他几岁的时候,家里很穷,有一天,他用菜刀剁草时,不慎把左手大拇指砍伤,都快掉下来了,就是医院的大夫给看好的。当时,为了保证伤病员的安全,医院制作了一种“木剑”样式的通行证,就像现在的名片,村东村西各有一种,村民凭此可免费治病。
郝继文告诉记者,这种良好的群众基础,来自于村民强烈的安全意识。他曾听老支书郝延忠(去年已去世)说过,民国时期,郝楼人为防战乱,抗击贼盗,保护家园,在先人的周密策划下,邀请八方人士,召集数千民工,花费三年时间,建成了当地著名的护村围坝。围坝全长3.5公里,高7.8米,面宽3.8米,能同时跑两辆马车。村东西两头修建了就像古都城门的两个护村大门,盖有警务门楼,由警务人员轮流值班,对进入本村的任何人,车辆都必须经过认真检查才能进入。如发现可疑人员,值班人员及时告知村长,由村长批准后方可放行。为防战乱,村东安放一个直径为3米的大钟,发现问题,以鸣钟为号。据老年人讲,钟声响时可传十余里远,为当时的安全提供了保障。
郝继文说,修围坝需用大量土方,施工人员就地取土,形成了可观八方的护村河,因整个围坝需54万立方米土,为省劳工,又在村中央挖了一个大水库,全村的雨水全部流入水库,解决了各家各户因雨水易造成洪灾的难题。后来,村民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发展了养殖业。
村民正努力留住这份“乡愁”
解放后,哈利生医院和朝城医院合并后迁往聊城,成为聊城市人民医院的前身。苏清亮介绍,上世纪90年代,一名女子来到村里,了解当年医院的情况,说是要写一部自传,因为其父亲曾在医院里当大夫。现有史料中,有伤病员的照片,也有晒洗绷带的照片,但没有医院标志性的照片。为此,村民都深表惋惜。
郝继文告诉记者,郝延忠去世后,村里再没有人更了解这段历史了,为了留住这段记忆,他们正借助阳谷乡村记忆搜集契机进行资料整理和发掘。
为丰富广大农民文艺生活,1982年,村民郝延来、郝道福等人自费建起了阳谷城北第一处农村大型影剧院,当时轰动全县及莘县周边县,吸引了大批农民前去看戏、看电影。电影院开业后,每天接待来客3000人次,聊城豫剧团著名演员章兰曾率团前往参演,并受到山东电视台的专访。
郝继文介绍,该村还有一棵古椿树,位于村子正中央,树龄近200年,树高15米,粗2米,架设高压线时去掉了部分树冠,至今长势良好。树主人郝继成将其作为历史文物精心保护。
如今,郝楼各项事业进展顺利,1993年通了电,1997年又新建环村柏油路,2013年通了自来水,2015年成为“千亿斤粮食示范田”。经过近几年来的整治,该村现有东西三条柏油马路,两旁树木成行,房屋整齐,规划标准,被上级多次授予先进文明村称号。
郝楼村的村民,正努力留住这份自己乡村这份独特的“乡愁”。
记者 张目伦